这是一次以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最大化的空间和使用可能性的尝试。一个废弃的车间被改造成为一个低造价和低能耗、高效率、灵活多变的教学、展览及活动空间。当建筑师、甲方以及使用人合为一身的时候,设计和建造都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自由度和可能性。
项目介绍
坐落在北京老城里国子监向南一条安静的胡同里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中心所在大院的前身历经沧桑,曾经是抗战时期兵器工厂、解放后的机床厂,而后一度被废弃,直至最近的两年间彻底地变身成为了创意产业的一个聚居区。
建筑中心占用的是大院中临胡同的一栋单层坡顶的车间厂房,改造前主体部分是十榀木构架形成的开敞空间。由于朝北和另一栋房子共用隔墙,建筑只有朝南和朝东有窗。夏天茂密的爬山虎将墙和窗的大部分都盖住,从外面看是一栋悦目的“绿色”建筑,里面采光却严重不足。车间朝西的一端是后加出的一个平顶的狭长空间,空间大部分地面都被一个大约7米多深的坑占据。深坑连通地下迷宫般的人防通道。平屋顶下方的梁上固定有巨大的铁钩,显然是某种升降装置的遗迹。在车间生产的年代,可能时常在地面和地下室之间运送东西。
改造后厂房空间里一些工业时代的遗迹被尽可能地保留了下来,包括混凝土的水槽、电风扇、木门及一些电箱。大空间粗旷的整体感觉和着意加入的一些新的细节形成有趣对比,比如可折叠的西大门,X形的门把手可嵌入钢板上镂空的文字中,膨胀的南大门等等。
建筑中心里包含了门厅、书店、画廊、厨房、咖啡吧、办公室、卫生间及开放工作空间。十榀木构架最西边的两跨是画廊,由一堵到顶不到地的隔墙把它和开敞的大空间隔开。最东边的一跨被改造成两层,容纳办公室及厨房卫生间等辅助功能。中间部分是完全开敞的多功能空间,通过灵活隔断和可移动家具的不同布置,可以容纳报告厅、开放工作室、展览空间、聚会空间等各种功能,和建筑中心多职能的特性相吻合。